蒹葭教案 五篇

时间:2024-07-01
简介:天得资源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蒹葭教案 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天得资源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蒹葭教案 五篇》。

【www.td7.cn--教案】

教学案例简称教案,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蒹葭教案 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蒹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掌握《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把握全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兴”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它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抒情诗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这是从《诗经》开始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选自《诗经·秦风》的诗歌-------《蒹葭》。

二、内容上品味诗韵

1. 介绍课文出处:《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2. 朗读诗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然后播放课件)

3. 结合课文注释,给关键字词注音释义,并疏通诗意。

蒹葭(jiānjiā):泛指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凝结成霜。为:动词,在这里解释为“凝结成”。

伊人:那个人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从之:跟随她                 宛:好像           晞(xī):干

湄:岸边水草相接处           跻:高而陡         坻(chí):水中的小洲小岛

已:晒干                     涘(sì):水边。     右:道路弯曲

沚:水中沙滩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怀人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寻找那心中思慕的“伊人”。伊人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 可望而不可即。细玩诗味,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5.齐读一遍诗歌,体会其中韵味。

三、艺术表现手法上品味诗韵

1.提问:《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

答: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的是体制,赋比兴指的是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发端。

2.提问: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运用了兴和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先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地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地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地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

作用:每章都以写晨秋时的水滨景色起兴,然后再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情景。这样写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情绪。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4. 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这就要读出节奏感和音律感。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凄清苍凉的秋景,这种景色衬托出诗人心中惆怅之情;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追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5.朗诵诗歌

四、结构形式上品味诗韵

1.提问:全诗的结构和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 以四言为主,节奏感强,具有整齐美。

2) 双声叠词、重章叠句的运用。

诗的二、三章,仅将“苍苍”改为“萋萋”、“采采”;“为霜”改为“未晞”、“未已”;“一方”改为“之湄”、“之涘”;“长”改为“跻”、“右”;“央”改为“坻”、“沚”。所换的字,都是第一章的同义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一致的,这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的旋律感,而且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把诗人的追求和失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2.诗配画朗诵。

五、小结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蒹葭》是其中的名篇。诵读这首诗应当用心感受诗人思而不得、求而难遇的那种惆怅和遗憾,领略《诗经》反复叠唱的艺术风格。

六、古诗今唱,体味诗歌意境。

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蒹葭教案 篇2

 备教策略

一、教材分析

● 作品阅读价值

《诗经》古老歌谣的简朴悠远、朦胧凄清,引人遐思。《蒹葭》反复咏唱、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委婉动人。“可望而不可即”是引人遐思与慕悦之心的关键。

● 作品教学价值(★表示重点程度)

本诗通过以蒹葭和秋水为主的萧瑟秋景,渲染、糅合追寻者思之心切、寻之不易的孤独、哀婉的心情。诗歌一目了然而韵味绵长,其中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是“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意境,要引导学生感受这蕴含的距离美和朦胧美。

十五《国风》中大多为民间歌谣,小部分为贵族歌谣,可以说是乡野生活的真实反映,男女言情之作又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历代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随不同时代统治阶层态度与治学风格多样,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特点和分辨前人分析,理解本诗主题。

继而把握“诗歌的源头”与民谣/巫术祭祀之词间的关系,以及《诗经》的编书和流传保存情况,知道后人“用《诗》”时有所曲解,形成对《诗经》成书前后较为完整的认识。

1. 文学常识★★

《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成就、时代跨度、诗经“六义”、艺术特点、编书及保存情况)

2. 意境理解★★★

通过“伊人”、“秋水”、“蒹葭”意象,欣赏如梦如幻的情境中流露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感;发现与直白美、天真美的作品或事物的区别,提升审美品味。

3. 主题理解★★★

通过前人分析的依据,在自己理解文本和对《诗经》文学常识了解的基础上,对主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并能自圆其说。

4. 表现手法★★

鉴赏重章叠句、叠词的表达效果。

以上通过这三点从内容到形式的思索和整理,最终把握“可望而不可即”理想境界的含蕴,并对主题有与此符合的阐述。

二、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所学教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

● 之前学过现代诗单元,对“意象”概念基本了解,并能通过意象特点、意象间关系和知人论世来体会诗人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性质、成就、编书与流传保存情况、时代跨度、诗经“六义”)。

2. 分析意象特点,领会人物情感,并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3. 用1~2句话描述重张叠句、叠词的艺术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体:《诗经》——《蒹葭》——《诗经》

思路:《蒹葭》从景、人、情三方面展开,并在它们之间关系的探讨中收拢。

1. 文学常识——在预习和老师提问的过程中,掌握诗经“六义”含义并体会。

2. 意境理解——

1) 圈划、描述、概括“秋水”、“蒹葭”意象所营造的如梦如幻、寒意萧瑟的景色。

2) 自己提问并解答追寻者与“伊人”是怎样的人,把握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

3) 概括景与人和情之间的关系。

4) 听流行歌曲体会反复咏唱的抒情效果,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3. 主题理解——

1) 做选择题,选择大方之家对诗歌主题理解符合文本意境的分析。

2) 联系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已经,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丰富自身生命体验,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高审美品味。

2. 认识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思考态度——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

四、教学重点

景、人、情的特点及关系

五、教学难点

从追寻者与“伊人”间的关系中欣赏“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和距离美

六、教学媒体

板书、PPT、音乐、图片

七、教学策略

● 从景——>人——>情三方面特点和关系理解主题

● 音乐、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多媒体呈现方式,营造意境。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回答

八、板书设计

苍茫、深秋

蒹葭  随风而当却至于根

白露—凄冷、清晨                                       景——实

秋水  阻隔

无尽

追寻者———————————伊人                   人——虚

(热切企慕——怅然若失)        (形象模糊、行踪飘渺)  情——可望而不可即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和准备

1. 独立完成:诵读《蒹葭》,将注释中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完成课后练习三。

2. 6人为一组完成以下作业:

①搜索网络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诗经》“六义”的相关文学常识,要求对“风、雅、颂”各写出1~2篇篇目,对“赋、比、兴”各以2~4句《诗经》中诗句举例。

②搜集4个树木花卉意象,并写出象征含义。

③每组列出一首小组成员都喜欢的流行歌曲。

设计目的:

1. 熟悉本诗,体会情韵。

2. 对诗经“六义”能举出具体例子,是在对基本含义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所以这项要求既让学生预习相关文学常识,又考察预习成果,并为课堂活动作铺垫。

3.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本诗“蒹葭”意象并非单指芦苇植物本身,还可能具有丰厚的意义内涵。对课上展开对本诗意境的理解,做好铺垫。

4. 老师的作业会引发他们的疑问:“流行歌曲与《蒹葭》之间有何关系?” 小组成员在讨论共同喜欢的流行歌曲时一定会唱上几句,有些学生或许就会有所感受。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歌曲链接到重张叠句的表达效果,也可以了解学生审美取向。

教师准备:

1. 检查作业,整理学生对“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的举例,选择一些贴切的答案加入PPT。

2. 根据学生作业,准备好一首学生既喜欢同时又具有反复回环某段乐句/歌词特点的流行歌曲的mp3。

二、教学活动

(一)通过已学诗歌与女子服饰的类比,导入新课(2 min)

1. 引起兴趣

播放《在水一方歌曲》歌曲,呈现2张图片

图片内容:邓丽君身着旗袍、烫卷发的照;古代长袖罗裙的女子

 教师预设 对所有人提问:大家一起说说这首影视歌曲取材于哪里?

 学生预设 群体回答:《诗经》/《蒹葭》

2. 联系已学知识过渡

 教师预设 描述:如果说清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新诗是一位身着洋装、脚蹬高跟鞋、带着墨镜、烫着卷发的中国摩登女郎,中国的古典诗歌则是一位长袖罗裙层层叠叠、头戴发簪、轻挪碎步的古代女子。

 教师预设 联系已学知识导入:

我们在前一单元学习了现代诗歌。在学过的那些现代诗歌中,可以发现一个演变过程。诗歌的现代感越来越明显,古典韵味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的过程。毛泽东——词牌名和格式;徐志摩——古典意象,但融汇了西方诗歌的节奏、韵律、修辞和建筑美等;艾青、穆旦等人将新诗创作更进一步,向散文化自由诗发展,使诗歌具有金属般的质地与雕塑式风格;舒婷、北岛、顾城——进行了各种各样诗歌探索,意象奇绝、技法丰富、节奏多变、情感浓缩。现代诗歌是受到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诗歌形式,新诗的源头是外国诗。

 教师预设 明确:而上溯两千五百年,我们中国文学史光辉的起点《诗经》,按它的地位与“年龄”来说虽是老者,但我们不难发现她倒更像一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少女,眼眸清亮,穿着朴素,面容纯净。

(二)明确诗经“六义”的概念(8 min)

 教师预设 引起关注: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了解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1. 明确诗经基本文学常识

● 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起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 年代跨度: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PPT显示朝代时间跨度即为西周初至东周中叶)

 教师预设 迁移提问:请历史课代表概括下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大事?

 学生预设:武王伐纣,开创周朝;周初大分封;宗法制度;耕作方式上金属农具出现;井田制;青铜器;乐器如编钟、编磐和大小不同的鼓等打击乐器,像琴、瑟等弦乐器,笙、竽等管乐器,也都出现。

● 《诗经》内容——①史诗;②反应劳动生活;③婚姻家庭生活;④宴饮情形;⑤行役艰难批评时政

 教师预设 提供文字材料、明确:看下面这则材料,《诗经》和音乐关系密切,是无可怀疑的。

《墨子•公孟篇》道:“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和音乐关系密切,是无可怀疑的。

●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和“诗三百”指的都是《诗经》

● 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歌词)

● 数目:共305篇+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

2. 诗经 “六义”文学常识(看实际情况,可穿插到分析景与情的环节里自然地拓展)

预设:提问——>按预习作业时所分6人一组,每组回答一点——>教师PPT明确

 教师预设 提出问题后展开介绍:《蒹葭》与“六义”中哪些方面相关?

● 风——民间歌谣。有十五《国风》,160篇。

《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相对于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地图)

● 雅——“王畿”之乐,105篇。

畿:古代在行政上由京城管理的整个地区,周王朝所在地镐京、洛邑,今西安和洛阳。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内容多为朝会宴飨的乐曲。

《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大”“小”之别向来没有圆满可信的解释:①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诗经》里的《大雅》全部产生于西周,《小雅》里兼有东周的诗。②内容上《大雅》多为歌颂王朝历史、祭祀祖先的乐曲,《小雅》里还有一些地方土风民谣。

● 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

● 赋——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和铺排陈述。

●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如《硕鼠》。

●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

(三)赏析诗歌描绘的朦胧飘渺的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23 min)

思路:景——>人——>情

1. 以前人评价的材料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视实际情况可放课结尾处)(1 min)

 教师预设 引起注意、罗列前人评价

● “意境空旷,寄托玄谈,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在《国风》中为第一篇飘渺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陈继揆语)

● “极缠绵,极恦恍,纯是情,不是景。”(牛云震语)

 教师预设 给出提示、明确课堂目标:这两段话,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要点。第一,前人评价本诗意境飘渺朦胧,第二,这首诗完全是写内心情感的,而非写景。所以我们从景、人、情三方面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 学生预设 带着问题诵读诗歌

2. 展开(18 min)

1) 明确秋景特点(5 min)

①通过取画名,了解本诗大致情境

 教师预设 铺设性质的提问:请同学先用画名来概括一下这首诗描述的场景/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 学生预设 回答:秋水边思见伊人图

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微微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眇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显现于我们面前。让人既为之感到热切,又哀婉。

②组织圈划意象,概括意象特点

 学生预设 回答:

a) 点名时间(秋天某一天清晨)和地点(水边)。

b) “蒹葭”:A点明深秋时间,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萧瑟肃杀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B阻隔视线。C茫茫一片,遥遥无迹,随风飘荡,轻柔。

c) “白露”:A表示时间是清晨。

d) “秋水”: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诗歌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水:A水清冷而悠远,是“秋水”,渲染了凄凉哀苦的气氛。B曲折的秋水既阻隔了诗人追求的道路,只能遥遥相望;C而诗人绵绵的思念与惆怅,正像湛湛秋水,没有尽头。

 教师预设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补充字词解释、图片展示:

● “蒹葭”,即芦荻、芦苇。“苍苍”“萋萋”“采采”,其第一义都是“盛貌”,即繁茂的样子。“苍”既可以是青绿色,也可以是灰白色(苍白),用于芦苇(或芦花)也是可以的。“晞”xī,干。“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示一天中时间的推移。

● 图片提示:芦苇丛茫茫一片

● 文字提示:芦苇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素有“禾草森林”之称。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深秋)。崇明可见。

③比较三幅景色不同,把握时间推移与,导入下一个环节对人物的分析

 教师预设 引起比较的提问:三章描绘的三幅景色有没有不同?

 学生预设 回答:“白露”表示一天中时间的推移;“伊人”所在的地点有变化。

 教师预设 板书:

蒹葭——苍茫、深秋

白露——凄冷、清晨           景——实

秋水  阻隔

无尽

2) 明确人物情感的特点、本诗事实虚化的特点(8 min)

①概括追寻者的特点/态度

 教师预设 检查概括能力的提问:虽然“伊人”的行踪飘忽不定,但追寻者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追寻者是个怎样的人?

 学生预设 回答:追寻者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上下求索,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一个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热切企慕又怅然若失的心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②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诗歌,在自己提问和互助回答中理解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和本诗事实虚化的特点

 教师预设 激发思维的提问:读每章“所谓……”,一边体会追逐者的心情,一边想想自己能不能提出问题?

 学生预设 提问:“伊人”究竟在河的哪一端?/追寻者与伊人之间什么关系?/追寻者是怎样的心情?

 教师预设 补充字词解释、图片展示:

● “湄”,水草交接处为湄。它不是水岸分明的地形,而是水岸之间隔着水草(芦苇)。“涘”水边,河岸。

● “跻”,登、升。由于是逆流而上,地势渐高,需要登、升。

“右”,《郑笺》:“言其迂回也”,《毛传》:“周人尚左,故以右为迂回”。

● “坻”chí:水中小沙洲。“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 “溯洄/游”关键在于“洄”和“游”字,分别为曲折回环的河流和较直的河流,所以“溯洄”表示逆着曲折回环的河流而上,“溯游”表示逆着比较直的河流而上。

 学生预设 互助回答:

a) 能确定——“所谓”表明伊人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在水一方”等词,可以理解为喻所在之远,但始终表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语气肯定。

b) 无法确定——但“伊人”,音容体貌均无,甚至连是男是女都无法考证。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

c) 追寻者心情时而热烈时而失落。

d) 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既密切又难以亲近。

 教师预设 概括:

A. “伊人”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像朝愈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贾长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中的主要人物被诗人虚化了,形象模糊。

B. “伊人”与追寻者仿佛被秋水与蒹葭阻隔,可望而不可即,而诗人的心情也随之热烈或低落。

C. 细细玩味诗歌,诗歌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正是塑造了“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意境,距离产生了朦胧感,而若即若离造成了情感的热切和哀婉,“可望而不可即”是引人遐思与慕悦之心的关键。

 教师预设 板书:

追寻者———————————伊人                   人——虚

(热切企慕——怅然若失)        (形象模糊、行踪飘渺)  情——可望而不可即

3) 明确景与人、情之间的关系(5 min)

①概括景与人、情之间的关系

 教师预设 考察概括能力的提问:暮秋特有的景色描写和人物、人物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学生预设 回答:

a) 与人物委婉惆怅、如醉如痴追寻的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将扑朔迷离的意境烘托地越加恍惚飘渺。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b)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c) 兴和赋

 教师预设 明确:是赋中见兴的笔法。赋: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眼前真景,苍苍的芦荡,清晨的白露、弯曲的河流、水中的沙洲等等。兴: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绘出一个空灵飘渺的意境,笼罩全篇。

②激发学生思维,更深层次地把握景与人物情感间的关系

 教师预设 发散型提问:有没有“比”的手法?

 教师预设 拓展:

A.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天地之精华,喻诗人之情的珍贵。本应是“瞬息消亡”的露水却“未晞”,“未已”,始终未被太阳晒干,就像诗人追寻的心情越加坚定。

B. 芦苇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凄凉萧瑟,就像诗人的思绪无限,恍惚飘摇,但牵挂于根(“伊人”)。

 教师预设 板书:

苍茫、深秋

蒹葭  随风而当却至于根

白露—凄冷、清晨                                       景——实

秋水  阻隔

无尽

追寻者———————————伊人                   人——虚

(热切企慕——怅然若失)        (形象模糊、行踪飘渺)  情——可望而不可即

③总结本诗的审美价值

本诗一目了然而韵味深厚绵长,单纯朴素但绝不直白浅显。

● 它创造的树木花卉与人物情感间的联系、“企慕情境”、抒情传统、悲秋情怀,可以说是屈原在《楚辞》里用“香草美人”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源头,也渐渐影响到后世托植物来象征精神品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化(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叙事为主。

● “无情水阻隔有情人”或“理想与现实之间设有天堑”的意境也成为一个传统意境,“河水”的“阻隔”和“无尽”也使它成为诗歌文赋里常用的意象,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赋中见兴的笔法也影响到后代诗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方法。

《诗经》是人生与艺术的源头。

3. 深入把握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4 min)

1) 罗列前人对诗歌主题的分析,学生讨论,选择符合意境的理解。

A. 思念恋人

B. 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

C. 招贤诗

D. 诗人自己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E. 追寻理想时热切的心情和艰辛的过程

2) 学生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中符合意境的感受。

 教师预设 明确:

①主题——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②简单说明《诗经》的流传保存情况——汉儒在用《诗》、释《诗》时由于受到当时政治权利和尊崇礼法、维护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时过于牵强。

③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思考态度——从“文本”出发,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的。

(四)鉴赏叠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4min)(1~3可以融入前面诗歌的讲解中)

1. 带着问题、分角色诵读诗歌

 教师预设 提问:诗歌节奏、音韵上有什么特点?

 学生预设 分角色诵读:女生诵读写景部分,男生从“所谓”后开始。

2. 明确叠词使描景状物更细致、形象化

3. 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4. 听流行歌曲,感受反复咏唱的抒情效果。

● 明确:重张叠句——诗歌共三章,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 《诗经》是古人的歌辞。流行歌曲的歌词与它也有相似之处——回环往复。

5. 组织学生用1~2句话鉴赏重章叠句的效果,明确形式是为内容和情感服务的。

A. 体现了诗歌配合音乐回旋而咏唱的特点。

B. 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C. 使秋景萧瑟凄冷的氛围、诗人强烈的企慕之心表达得越来越强烈,也每一次怅然若失的哀婉之情也表现得越加深沉。

(五)总结(3 min)

1. 提问:《蒹葭》哪些方面体现《诗经》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特点?

2. 拓展《诗经》的产生(采诗说-行人之官+献诗说-乐师——>四言为主)

三、课后作业

1. 阅读《诗经选》前言(余冠英),品味其中出现的诗歌。

2. 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蒹葭》与《关雎》和《汉广》的不同(各4~5句话)。

3. 熟背《蒹葭》,尤其注意生僻字,准备默写。

蒹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方法与过程目标: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一、 引入课题: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幻灯片1)

(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复习:

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来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尊为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305首。

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4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欣赏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新课

二、 朗读诗文: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一)感受画意美。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情画意”(板书)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

欣赏歌曲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蒹葭》古曲吟唱,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教师颂读)(播放幻灯片3)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zhí)(zhǜ)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二)感受音韵美

1.品读:

下面,请先听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你脑海中又会有怎样的画面?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创读:

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听学生朗读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教师明确:

《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 教师正音,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①.请学生结合注解

(播放幻灯片4)

⑴蒹葭(jiān jiā):芦苇。蒹:末未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老青色。

⑵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花。白露成霜当在深秋的早晨。

⑶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指所爱,所想念的人。

⑷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边。一方、一边、一旁。

⑸溯洄(sù):从之,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去找他。溯洄:逆流而上。从,寻找,追寻。之:她。

⑹阻:险阻,指道路崎岖难走。

⑺溯游:顺流而下。“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仿佛。中央:中间。

⑼凄凄:同“萋萋”,与“苍苍”同义。

⑽唏(xī):干。

⑾湄(méi):水边,即河的岸边。

⑿道阻且跻:道路险阻而且地势渐高,难于攀登。跻(jī):升高,即地势越来越高。

⒀坻(chí):水中小块高地。

⒁采采:茂盛而色彩鲜明的样子。

⒂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霜”、“晞”、“已”三个字表示时间的变化,大约是从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⒃浚(sì):水边。

⒄右:向右转弯,指道路迂回弯曲。

⒅沚:水中的沙滩。

②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内容,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秋天的芦苇郁郁苍苍, 

清晨的露珠变成白霜,

我所思念的那位姑

就在隔水相望的另一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艰险又漫长.

我顺流而下来寻找她,

她好象又在水中央.

三、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是令人感伤的季节。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思念、凄凉…… 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令人感伤。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四、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

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内心惊喜。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

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山重水隔,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小结:(播放幻灯片5)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小结: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人的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板书:朦胧美)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板书: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五、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1.共同体会

1 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

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2.齐读展示  

3.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已的理解试着背诵这首诗.

六、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结束语:

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最后,我还有劝同学们:爱情发乎于情,止之于理,《诗经》也歌颂的是“君子”“伊人”。明明是浪子流氓,你却以身相许,明明是泼辣悍妇,你却拼命想追,明明是一枚酸涩青果,你却过早采摘,最终尝到的也只有苦味。 

七:作业

将课文改写成善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

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让学生进一步畅思遐想,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课文内涵,并使学生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蒹     葭

四字句                  诗      情                 画   意

二二拍

整齐      恋       寻    伤

押韵                                              景物?   人物

想象

音韵美   叠词:             痴痴守望  不畏险阻  望而不及

爱情

一唱三叹                                     朦胧美

亲情

友情

重章:

理想

事业

教学反思:

蒹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蒹葭》的绘画美(理解《蒹葭》“兴”的运用所营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蒹葭》的情感美(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来表现强烈、细腻、丰富、执着感情的特色。)……(学生也可自定选题,如:《蒹葭》的含蓄美《蒹葭》的朦胧美……

3.学生分组研读,教师巡回指导。

4.研读交流,教师相机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点拨。五.美读。通过美读,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完美地再现诗歌描绘的艺术形象。

1.播放配乐朗读。

2.播放音乐,学生自由美读,互听互改。

3.学生配乐美读交流,全体鉴赏。

4.美读成诵。

六.作业:

1.制作《蒹葭》的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以配乐。

2.任意选择诗句,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意境。

板书:

蒹葭《诗经》

音乐美——用韵叠词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绘画美——起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感美——以景托情强烈、细腻、丰富、执着。

蒹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本文来源:http://www.td7.cn/jiaoan/102204/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推荐文章

    小学防性防侵害安全教育教案范文四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防性防侵害安全教育教案范文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防溺水安全教案范文(精选5篇)

    深化防溺水安全教育,使孩子了解自防自救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防溺水安全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音乐教案精选四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音乐教案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节约用水教案范文汇总四篇

    节约用水(简称:节水)是指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管理手段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地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节约用水教案范文汇总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领域教案范文(精选4篇)

    领域,一个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这个空间内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和配偶等。占有领域的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或一个动物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领域教案范文(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防恐防暴安全教案(合集三篇)

    拟定好教案能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防恐防暴安全教案(合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族团结教案(合集6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族团结教案(合集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前班安全教案【4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班安全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预防性防侵害的教案集合4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预防性防侵害的教案集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巨人的花园优秀教案精选四篇

    优秀是汉语词汇,读音yōuxiù,一种客观差异,泛指人某一特质突出、好的意思。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巨人的花园优秀教案精选四篇,欢迎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