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顺庆: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时间:2021-05-12
简介:天得资源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顺庆: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天得资源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曹顺庆: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www.td7.cn--大学】

曹顺庆: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受访者供图)

曹顺庆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他中学时代拉小提琴的画,面庞轮廓分明、目光炯炯有神。

那年他16岁,因为能够娴熟地拉二胡和小提琴而入学校宣传队。后来当了文艺兵,跟着部队扛着重重的行李穿梭在崎岖的山间,吃过很多苦头。得益于过去的磨炼,曹顺庆虽逾耳顺之年,但身体依旧健朗,甚至还能下河游泳。

如今,曹顺庆已是国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的顶尖人物,他提出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变异学理论令国际瞩目。他正和同道们一起奔忙,为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发声”。

“谁能跳出圈子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古人常用“雪泥鸿爪”感慨人生际遇捉摸不定。若说人生命运的沉浮起落,曹顺庆的经历倒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976年,作为最后一批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曹顺庆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评论专业学习。1980年,曹顺庆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川大学,成为著名学者杨明照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一绺美髯、仙风道骨的“杨大胡子”杨明照,是川大中文系的老系主任,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和文献研究,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心雕龙》的研究有划时代意义,被称为“龙学泰斗”。

曹顺庆刚到四川大学的时候,杨明照正给本科生上《文心雕龙》,他就跟着旁听。杨明照上课只带一个小笔记本,上课时先把《文心雕龙》原文背诵一遍,然后再逐字逐句的讲解。他当时已经70多岁了,其“背功”让学生都很惊讶。曹顺庆跟着杨明照学习中国古典文论,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典籍基础。他的硕士论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看了该文后还专门给他写信,说读了“很受启发”。

在外人看来,如果曹顺庆继续跟着杨明照深研“龙学”,必能在古典文论领域有一番建树。可他偏偏不求安稳。

曹顺庆发现,当时的古代文论研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中国古典文学中“风骨”的研究,讨论了近半个世纪,仍然没人能说清楚。有人认为“风”是形式,“骨”是内容;有人说“风”是内容,“骨”是形式;还有人说“风”既是内容也是形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曹顺庆找原文来读,发现其实很好理解。“为什么很好懂的东西,反而越说越糊涂呢?西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概念呢?”

后来他发现,西方文论中朗吉努斯的“崇高”就与之相似,遂将两者对照解读,原先的困惑顿时豁然开朗。“能否沿着这样的思路,进一步拓深我们的古代文论研究呢?能否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的精华,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所用?”

跳出圈子,登高望远,方能“一览众山小”。

然而,要在学术上改弦更张,曹顺庆心里有些“打鼓”。他忐忑地写了一篇《知无涯,学不已》,把自己拓宽古代文论研究路子的想法告诉老师杨明照。

没想到杨明照很赞同他的看法。杨明照鼓励他,在目前这样一个语境下,沿着典籍校勘的治学路子继续研究古代文论已经不好走了,“不妨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可以尝试着走走中西比较的路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老一辈学者的鼓励下,曹顺庆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钱钟书先生常与他通信,询问研究进展,勉励他抱定宗旨,坚持道路。如今,曹顺庆又常拿出这些信件激励自己的学生,引得台下一片惊呼。

学生们特别爱听他的传奇故事。上世纪80年代,曹顺庆作为内地比较文学学科的骨干去香港交流,他用在当时来说很高的补贴,带回很多珍贵的书籍资料,听得大家既羡慕又感慨。

热闹与欢呼之后,是更加冷静与深沉的思考。

30多年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在港台地区,那边的学者更早接触到西方的学术前沿。当时,台湾学界有一种主流观点:援引西方理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便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特色。

然而,这种阐发研究仅仅是一种一般的文学研究方法,并不能让“中国学派”立住脚。

在曹顺庆看来,国内文艺理论研究最严峻的问题是“失语症”,“我们不会用属于自己的理论话语,只能借助西方的整套话语来发声,所以导致了严重的失语状态”。

失语痼疾沉溺已久,话语重建谈何容易。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饱含激情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此后,“科学主义”逐渐成为中国统摄社会文化的唯一“元语言”,当对科学的“有意识”使用演变成了对科学的“无意识”崇拜,“科学主义”就由此转换为“唯科学主义”。

在唯科学主义的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学及文化独有的生命力也被武断地进行了价值重估,往往被贴上“非科学性”“无体系性”之类的标签。但在梳理“五四”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遗产时,曹顺庆发现,质疑和反思的声音一直存在着。

“这种清醒理性的反思,是‘五四’新文化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遗产之一。若仍不去清理‘唯科学主义’痼疾,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只能令人遗憾地继续遗憾下去了。”曹顺庆说。

曹顺庆深刻地意识到,要改变失语现状,必须要有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创新,所以几十年来,他“昼夜兼程”,为中国学派修筑理论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曹顺庆的两篇文章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一篇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文章开篇即指出“跨文化研究”是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他的理论大厦由跨文化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五根支柱撑起。

这套理论框架,受到了同道的高度评价。台湾著名学者古添洪称赞道:“最为体大思精,可谓已综合了台湾与大陆两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策略与指归,实可作为中国学派在大陆再出发与实践的蓝图。”

另一篇是《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他尖锐地指出,我们不会用属于自己的理论话语,这背后有文化冲击的原因,反映了一个民族心态的失衡和价值判断的扭曲。文章呼吁要“接上传统文化的血脉”,要学会摹仿,更要懂得创新。

靠着敏锐的学术嗅觉,曹顺庆大胆地提出比较文学的重心,正在由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主导的西方阵地向东方转移。2005年,曹顺庆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该理论的英文版专著TheVariationTheoryofComparativeLiterature由德国知名出版社斯普林格出版。该书系统地归纳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研究范式的特点及其弊端,进而提出了适用于当前多元文化时代和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新型方法论体系。这一体系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学派”也更有底气。今年上半年结题的“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是曹顺庆主持的一个教育部重大社科项目。该项目以超过440万字的厚重成果,辅以大量的案例材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规律,为我国文化建设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下,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象化作品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代以语言文字为特征的文学艺术。不少西方学者慌了神,惊呼:“文学即将死亡!”

“中国文学的传统就是不过分迷信语言文字,认为解决‘道不可道’‘言不尽意’的最佳办法是‘立象尽意’,也就是通过图象来解决语言的不足。”曹顺庆认为,中国文人历来强调好诗“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立象尽意”让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诗性化的道路,中国文学与文论,也极大地受益于这一图象化的道路。

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从全球范围来看,异质差距太大的文明间,对话与沟通是很困难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外文论比较向我们展开了新视野,其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曹顺庆对比较研究的道路充满底气,图象化时代文学或许可以在“中国智慧”中找到一条起死回生之路。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在学生眼里,曹顺庆还是个极严格的老师。他给博士生开设有“十三经”导读和中外文论课,教材则选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繁体竖版影印本。每次学生们抱着这样两本厚厚的古籍走在校园里,总能赚足超高的回头率。

他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这些原典。且不说断句,其中的繁体字和异体字,就难倒了一大批人。他的学生反映,每次大家上课前,都要提前通读下一节课的所有内容,课堂上更是一直处于神经绷紧的状态。

最让学生“胆战心惊”的是中外文论课。这门课分两半节,上半节课是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涉及《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曹顺庆要求学生必须将这些文论著作和文章全部背诵出来。他常常随机点名学生起来背诵一段,然后打断,再抽点下一位同学接上。如此,每个同学每节课都会有两次机会被叫起来背诵。

下半节课的当代西方文论的教材,用的是英国理论名家特雷·伊格尔顿的英文原著。除了课堂上背诵原典、读外文原版等严格要求外,曹顺庆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要求也极高。他认为,学生正值年轻力盛、思维活跃之时,应把握机会将每一次写作当作立身之著来完成,务必精益求精。他要求学生,要写就写学界第一篇,要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别人写过的坚决不写,学术价值、现实意义不足的坚决不写。

而在学生印象里,曹顺庆绝不是一个“老学究”的形象。他特别关注年轻一代接触的事物,诸如手机微信、QQ等工具,他都能玩转,就连每天晒出的微信计步也绝不落下风。“年轻的心”让他和学生总能找到共同话题。

他还是个“段子手”,常跟学生们“唠叨”:“我不仅要关心你们的学业,也要过问你们的终身大事。”每届新生见面会自我介绍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要汇报是否有对象。他常打趣地说,学术不能“近亲繁殖”,同门可以“内部消化”,有时候还会热情地帮忙牵线搭桥。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业固然重要,但若能兼顾感情则更佳。

有一次,在学生的婚礼上,曹顺庆现场出考题,作对子。因为新郎新娘是师兄妹,新郎道:“爱国,爱家,爱师妹。”新娘对曰:“防火,防盗,防师兄。”在座无不捧腹大笑。

研究文学,极费心力,常易焦躁,曹顺庆有应对妙方,就是怀一颗幽默的心。

曹顺庆外出开会或讲学,也常常带着自己的学生,他认为这是学生学习提升的好机会。如果是男生,他不会介意和学生共住一个房间,天上地下、天南海北地聊到深夜,俨然同一个频道上的谈友。如果学生们已经听过他的报告或讲座,他便又“唠叨”起来:“不用守着我,睡个懒觉嘛!出去转转嘛!”

所以,学生们攻读博士的几年固然艰辛,但留下的依然是美好愉快的回忆。毕业多年后,许多学生还时常感慨:“真想重回川大,再当一回曹老师的学生!”

本文来源:http://www.td7.cn/zhuanti/81337/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推荐文章

    知青岁月读后感500字大学生四篇

    读后感就是在与书籍的沟通中,我们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想法产生了共鸣。读后感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个性化和独立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知青岁月读后感500字大学生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入团申请书500字左右范文(精选四篇)

    入团是指中国青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团章》规定: "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入团申请书500字左右范文(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大家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3000字大学生范文(精选4篇)

    思想报告,也叫思想汇报。是党员向党组织汇报自己对党的文件学习体会的书面报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预备党员思想汇报3000字大学生范文(精选4篇),欢迎品鉴!

    大学生入党自传3000字五篇

    入党自传从一般意义上讲,自传是将自己的经历、思想演变过程等系统地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入党自传3000字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医者仁心演讲稿大学生范文(通用4篇)

    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者仁心演讲稿大学生范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谈谈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范文六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谈谈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范文六篇,欢迎品鉴!

    大学生学党史社会实践报告【四篇】

    社会实践报告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实践者要深入群众,了解调查对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现实的,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事实依据。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学党史社会实践报告【四篇】,欢迎品鉴!

    大学新生个人自传1500字个人成长经历【五篇】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不同的是,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与心得为主,而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新生个人自传1500字个人成长经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报告1000字(合集4篇)

    报告是会议领导同志对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陈述性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报告1000字(合集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劳动教育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可以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心得体会【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